大部分的海歸十分希望有機會回到國內,為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服務,但根據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對過去幾年肯尼迪學院約30位來自國內的中國籍畢業生的畢業去向統計結果,及在哈佛政府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育學院、人文學院等人文社科院系做的一個小范圍的隨機問卷和訪談情況顯示,過去四年,哈佛肯尼迪學院中國籍研究生畢業后,除非入學之前就是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學生外,至今沒有一人在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門工作。其中50%的同學畢業后去了外資和私營企業工作,24%的同學去了國資企業,13%的同學去了學術研究所和事業單位,余下13%的同學去了國際組織和NGO。
此外,在對哈佛目前在校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調查中發現,約70%的學生認為政府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業平臺,能夠有更廣的影響力、實現自身理想和價值,都有在職業生涯某個階段進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的想法。但目前大家均感到途徑不明,公務員考試在時間、空間和成本上操作困難,對自己未來能夠找到比較合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崗位持較悲觀態度。
對此調查結果,一方面我們認為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性,公務員工作需要了解國情、貼近民眾、扎根基層,需要較強的中文寫作功底、較強的政府和基層文化適應能力,海外留學人員在這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優勢。而且,目前公務員考試的制度設計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歷史進步,就像全國統一高考制度一樣,是在我們國家巨大人口基數下公平選拔、任人唯賢、一視同仁的最優制度選擇之一。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海外留學人員從事公共管理工作也并不是完全沒有需求,甚至在特定的崗位和領域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從中央部委層面上來講,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并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無論是財政部、發改委、人民銀行、商務部、國務院僑辦、國家外專局等具有重要外向型功能的部委,還是具體到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全球氣候變化會談、人民幣匯率政策、國際貿易和反傾銷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知己知彼”的海外留學人員都擁有發揮優勢的巨大空間。
此外,在地方政府層面,隨著中國社會即將整體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無論是沿海外向型經濟的地方政府,還是中西部奮起直追的省份,無論是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還是海南的國際自由港的打造,無論是廣東經濟的轉型升級,還是山西全省的轉型跨越式發展,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地方政府也都對具有全球視野、了解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很強的需求。如果海外留學人員能夠在初期獲得合適的起步崗位、在中期受到組織的信任和培養,憑借他們的文化適應能力和快速學習能力,在長期他們會表現出色和做出積極貢獻。